成都高校排行榜
首页
2018年成都高校排名发布了,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知名大学都在榜单上,本榜单仅供方便用户找到知名大学参考使用,具体榜单请按更新数据为准。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作为中国知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不仅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作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在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四川大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达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环境优雅,是求学研究的理想之地。 四川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这不仅反映了其悠久的教育传统,也体现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和校长谢和平院士的领导,使四川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持续保持高水平。学校汇聚了众多大师级人物,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哲学家冯友兰等,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 学科门类齐全,覆盖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拥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等。四川大学在科研实力上亦极为雄厚,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研经费高达16.5亿元,发表的科技论文和SCI收录论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大学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体育场馆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展望未来,四川大学将继续肩负培养国家栋梁、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谱写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品牌详情】
【官网】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光华和柳林两校区,总面积超过2300亩。这里不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也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范。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经历多次迁移和重组,最终在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在1997年和2011年分别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90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财经领域卓越人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超过22600人,其中包括普通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学校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并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实现了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设有26个教学单位,提供33个本科专业、108个硕士学位专业及57个博士学位专业。此外,学校还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包括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多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及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设有孔子学院和国际化的暑期学校项目。学校的光华讲坛也吸引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等知名学者来访,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展望未来,西南财经大学将继续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精神,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品牌详情】
【官网】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 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湖水悠悠,银杏成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为根本任务,同时,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着力培养世界信息产业和工程界优秀人才,以及卓越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领域)等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 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7项、部省级奖励239项,发表论文(专著)36000余篇(部),申请专利6400余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IEEE Fellow2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1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
【品牌详情】
【官网】
西南民族大学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汲取青城峨眉的灵秀与工部武侯的神韵,如同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自1950年7月创建,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 学校历经玉沙街、武侯祠旁,最终建双流校区,66年来始终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己任,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追求中创新。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同年10月,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学校;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彰往考来,发扬踔厉。 学校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三校区一基地”,即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及阿坝州红原县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3万余名全日制学生及近3千名教职工,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学校汇聚了一批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1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1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7人。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 学校设有23个学院,本科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还拥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获1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目前,馆藏图书资料8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 学校科研实力较强,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自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1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8000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10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拥有2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国家部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等。学校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学报(文科版)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建校66年来,一批又一批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在16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近4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十二五”期间,选派包括研究生在内的600余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2200余人次留学生,国别数达68个。学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56个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绘宏图开新卷,传薪火铸辉煌。 学校正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凝练特色,积蓄优势,铸造品牌,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品牌详情】
【官网】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作为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及“2011计划”的重点建设高校,西南交通大学不仅是研究型大学,还设有研究生院。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最初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被誉为“交通大学”的两大源头之一。 西南交通大学以“唐山交大”和“唐院”之名享誉中外,曾被赞誉为“东方康奈尔”。毛泽东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和迁移,最终于1972年定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至成都。目前,学校拥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超过5000亩,其中犀浦校区为主校区。 在121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持“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包括茅以升、竺可桢等30余万栋梁英才。学校师生中涌现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59位海内外院士和24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南交通大学习综合性强,形成了工、理、文、生四大学科群,设有25个学院/系,以及多个研究生院和附属医院。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科技成果三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与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学校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入合作,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 在教师队伍方面,学校拥有2649名专任教师,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学校构建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数万人。 西南交通大学不仅在教育、科研方面成就显著,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工作,设有多个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立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总之,西南交通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品牌详情】
【官网】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三个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毗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西依望丛帝乡、扬雄故里,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从校园蜿蜒流过。校园环境大气优雅,植被葱郁,景色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教务管理、党政办公、图书馆文献信息、后勤服务等均实现网络化,校园网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数字环境。图书馆面积4万余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总量370余万册,是全国高校收藏《中华再造善本》的100所高校之一。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史、农、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28个学院,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和边防军人子女预科。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60余名,其中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四川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各类专家近百人,聘请4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教师唐丹以总分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吴昌东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全国一等奖。 学校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师生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西华秋韵”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以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扎实的实际能力、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和根本任务,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有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和管理。高度重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省级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门场地和充足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加强一、二课堂互动,充分发挥“易班网络互动社区”第三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实干、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50项,省级奖840项;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团体冠军40余个,个人冠军20余人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特等奖提名奖(Finalist)、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冠军、世界青少年合唱节民族歌曲金奖,参加央视春晚等多台文艺演出;高水平运动队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爵士组第3名,第二届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和两个单项冠军,高水平运动员获东京世乒赛女团冠军、苏州世乒赛女双冠军、第28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男团冠军。 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省级卓越人才培养专业、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国家级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共计40余个。学校还拥有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和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省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学术领军人物、积聚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能力有显著提升。学校近年承担或参与了52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了大量横向课题;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各类成果奖。 学校以“能源与动力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为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发展与建设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开展汽车工程、流体机械、农业机械及智能机器人、食品加工、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成果转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以及省内外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等紧密合作,成果转化及项目合作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学校重视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瑞典、捷克、日本、韩国、泰国的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学术及科研合作。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任志锋、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石清华、希望集团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显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0余万名,已经成为国家及四川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办出学科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型大学。
【品牌详情】
【官网】
成都理工大学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同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建校后陆续部分或成建制的迁入了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和二系部分、三系整体。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 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学校位于成都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亿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校本部现有在校本科生29619人,在校专科生1382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45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3735人,其中,有教授(级)255人,副教授(级)583人。 截止2017年3月,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8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4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9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7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0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 学校连续7次获得了“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还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十强)。学校设有8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止2016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77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申请专利1380余项,其中授权967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截止2016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1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8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4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30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102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99人次,全国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30人次,省级一等奖72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96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73项(次),省级奖励12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273项(次)。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型学术会议。学校现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
【品牌详情】
【官网】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最初名为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下,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现名,2006年原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并入。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四川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3万人,其中研究生2400余人。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00 余人。其中包括“国医大师”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千人计划”短期项目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7 人,四川省教学名师8人,首届“四川省医疗卫生成就奖”获得者10人,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4人,第二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6人。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中医药人才,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由学生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已出刊30余年。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室68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23所,实习医院38所,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是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基地)建设单位。 “十二五”以来,学校新上各类科研项目2491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5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有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接收和培养了来自韩、日、新加坡、以、德、法、英、美、加及港、澳、台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历教育学生(含本、硕、博)及多种类型的短期进修培训学员,开展了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和互换学生等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我校在葡萄牙举办的分校中实施中医针灸本科学历教育。学校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等。
【品牌详情】
【官网】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7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11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900余人。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7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点高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其中先后有7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0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4人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84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23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养计划”,12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享誉海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历经七十一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6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基础数学等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还拥有教育、艺术、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翻译、法律、应用心理、公共管理、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领域)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覆盖17个专业),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国家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及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15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个省级特色专业,21个省级“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7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双语教学课程、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获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59项。拥有1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建校七十一年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 “十二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
【品牌详情】
【官网】
热门排行榜
音响品牌排行榜
汽车品牌排行榜
智能手机排行榜
消毒柜品牌排行榜
冰箱品牌排行榜
蓝牙耳机品牌排行榜
移动硬盘品牌排行榜
行车记录仪品牌排行榜
羽绒服品牌排行榜
国产智能手机排行榜
查公交
火车票
查邮编
汽车票
外卖优惠
打车券
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