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该校先后直属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0年起由广东省人民*管理,现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均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学校秉承岭南地区的开放与务实精神,积极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点,以及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点。全日制在校生达18520人,其中本科生13769人,专科生857人,硕士研究生3274人,博士研究生620人。
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根据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该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四。2016年,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标志着其在该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重经典、强临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本科教学特色鲜明。自八十年代起,学校将四大经典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推行“院系合一”管理体制,促进医教协同发展。2014年,该校的“‘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和2008年,学校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稳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首批实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15年,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被引用频次居全国医药卫生类院校首位。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学校积极作为,尤其是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广东的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学校还参与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为青蒿素的研究与应用作出重大贡献,其研制的青蒿素复方抗疟药被确定为国际抗疟疾一线用药。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多项人才提升计划,现有专任教师1304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知名学者。
学校积极参与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拥有五所直属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200万人次,涵盖国家重点专科50个,医疗综合服务水平位居全国中医药行业前列。
学校还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出版了《通俗中医药丛书》《岭南中医药文库》等重要著作。此外,学校还制作了12集大型纪录片《悬壶岭南》。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自1974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境外学生达2300多人,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展抗疟研究,研发的青蒿素复方抗疟药已在29个国家上市销售。
展望未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推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