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华中师范大学地处桂子山上,占地120余万平方米。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该校不仅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更是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肩负着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其前身是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更名为华中大学),并融合了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和1949年创立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历经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华中师范学院等重要发展阶段,最终于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名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同志亲自题写,彰显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
该校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遍布教育界和各行各业。在1993年学校九十周年校庆时,*同志曾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现下设30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构建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2000人,其中本科生约18000人,研究生11000多人,留学生2900多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66人,包含教授、副教授1293人,博士生导师397人,同时还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设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科研实力显著,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0余个,其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首批"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校"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突破10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和重大招标项目数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年度项目近10年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一。自然科学方面实现了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国家级研究基地等多项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Science、PNAS、PRL、JAC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毕业生以其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文化,拥有150多个活跃的学生社团。如"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为保障学生生活学习,学校实现了无线*及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达39689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建有先进的"校园文献*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校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2位。学校共建有四所孔子学院,积极推动汉语国际传播,每年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来校学习。